第 18章(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们已经说到,孤独是一种特殊的关系,那就是没有“关系”。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孤独实际上就是跟自己的关系,自己跟自己交流。对于一个内心和谐的人来说,这种交流可以是很愉快的。内心的和谐是指,我们各种心理的力量之间,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或者说,我们的看法、情绪和行为之间,没有互不相融的战争。而对一个内心不和谐的人来说,孤独就可能是异常艰辛和痛苦的劳役,各种心理力量之间的战争,可能会把他折磨得疲惫不堪,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置人于死地。那些完全不能忍受一点孤独的人,那些总是需要生活在热闹的人群中的人,实际上是在回避由孤独导致的内心冲突。

恰当的、健康的孤独,常常会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有时会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有些人很喜欢这种感觉,特别是那些情感丰富的天才和历尽人间沧桑的智者。遗憾的是,其中有一些人,他们也许是太沉醉于那种高贵的忧伤了,以至于忧伤的感觉最后变得铺天盖地,使他们无法再回到与他人的交流之中了。自杀也就是进入终极的孤独,成了他们最后的归宿。如果把这些人的名字写下来,我们会发现其中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哲学家、艺术家或者诗人。

也许我们可以把孤独比喻为美酒,偶尔少量地品尝一点,可以使美好的人生更增加一些美好。但是,如果经常大量地狂饮,美酒就会变成伤害我们身体和心灵的毒药了。

2002…9…22

竞争的手段的底线

雄性动物之间的竞争的手段是五花八门的。孔雀开屏、公鸡打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较高地位、打击对手气焰、博得“美人”青睐。我的意思不是说,潘楷等人象畜生一样争权夺利,而是说他们连畜生都不如,因为畜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时决不会耍阴谋,更不会毒辣到用伤害幼小的同类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既是很残酷的,但也是很有乐趣的。在职场上、商场上、体育场上斗智斗勇的人,很少是纯粹地为了面包和大米。他们多半是喜爱竞争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兴奋和愉悦。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喜欢竞争。至少有两种人会因为竞争而烦恼。一种是那些能力和愿望差距太大的人。我们可以说,这类人在与他人开始竞争之前就已经失败了,因为他们的心里发生了内战,理想的自我早已把真实的自我打得疲惫不堪。以如此状态参与任何竞争,失败和痛苦是必然的事。另一种是有超价观念的人。超价观念的意思是,赋予一项事物以超出其本身价值的价值,通俗地说,就是把小事情看得很大、轻松的事看得太认真。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个人喜欢打扑克,本来打扑克是一件好玩的事,但他却玩得过于投入,过于在乎输赢,那我们就可以说,他对打扑克有超价观念。他自己都察觉不到的想法可能是,输赢并不仅仅是牌上的输赢,而且也是面子上的输赢。没有超价观念的人会觉得他很可笑,因为扑克牌与面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一种是纸,另一种是皮。

潘楷其人既是因为内心的战争而变得很虚弱的人,又是对校长这一行政职务有超价观念的人。因为,第一,他幻想的“校长潘楷”把现实的副校长潘楷已经整得焦虑不安,诬陷和投毒是在这种不安的推动下做出的丧心病狂的行为;第二,撇开道德法律的内容不谈,单凭出“下老鼠药”这样的馊主意这一点,就知道潘副校长的智力实在高不到哪里去。有成千上万的正当手段可以往上爬,最差的还可以读读《三十六计》或者《资治通鉴》,学学稍微干净一点的谋略,而他老人家却偏偏要“另辟蹊径”,可恨之外又增加了几分可笑。如果他真的当了校长,把祖国的花朵当成四害之一的老鼠残害是肯定的,除此之外还大有可能把本来很聪明的万物之灵的后代教育成那种以智力低下著称的、英文叫做pig的动物。为此我们真的要感谢贺集镇教育组的领导,是他们知人善任,使这一切没有成为现实。第三,在潘副校长眼里,正与副的半级之差的价值比什么都大,首先比他到目前所拥有的所有的东西都重要,要不然他不会冒着丧失一切的风险去赌这个博;其次比一百多位师生的健康和生命都重要。超价超到如此程度,不判以重刑,大概不足以令其清醒一点。

孔雀不会拿一把花扇子当尾巴,公鸡不会在格斗时舞枪弄剑。它们的本能就是它们行为的底线。而人从能力上来说,几乎是没有底线的,所以就需要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来制定一些底线。在底线的范围内,耍点巧、使点诈,那还可以说是聪明的表现。但若超过了底线,那就不仅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且在旁人看来,也会显得十分地愚蠢了,很口语化的说法叫做“划不来”。

伯拉图说,如果没有规则,人就是最坏的动物。我们可以再加上一句,如果有规则而不遵守,那人连动物都不如。法律的底线是清清楚楚的,但仅仅有法律是不够的;道德的底线相对来说模糊一些,人与人可以有不一样的标准,但是不管怎样,有一条标准是任何道德体系都不能超越的底线,那就是:任何人都不得以有意识地直接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来谋取自己个人的利益。

2001…6…14

精神分析:内驱力、客体关系和主体化

造神活动是人类精神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表面上看来,造神是制造了一个有别于人自身的客体,而实际上是人通过造神把自己作为主体从一切对象中分离了出来。人类因此获得了自我意识,因为“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这个“别的自我意识”就是上帝或者神的自我意识。或者换句话说,造神是人类试图摆脱完全自然状态的一种努力,这一努力还为人类精神的进一步进化,也就是无神论的出现留下了伏笔。

在基督教中,神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不仅制造了人,而且还关注着人的一切活动,控制着人类发展的一些极重要的方面。对这些内容,我们可以进行另一种心理学上的解读。

所造之神的特征反映了造神者的潜意识的愿望。每一个民族的神话里都有无所不能的神,潜意识里,人是希望自己无所不能,以便能对抗自然界里无处不在的危险与灾难。但在对神的实际态度上,东西方人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人心中的神是人永远不能企及的,没有人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是为了成为上帝;而东方人的某些神则只是人的榜样,可以通过修炼把自己变成神或仙或精。

人与神的分离或者说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控制提供了条件。这类控制包括:似是而非的上帝对人类的控制;人类对环境的控制;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控制;等等。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sspwk.me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