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秀冬出了门,顺着村里狭窄的路道,向着村中心的孟家大宅行进。
尖头村不大不小,村里大概有八十多户人家错落修建,房屋大部分是土泥房或是茅草房,都矮小破落,院子却很大,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半亩到一亩地大的院子,里面养了鸡鸭或者是种了点瓜果蔬菜。外面再围上木篱笆或修建半人多高的土围墙,人从院子旁边走过,都能把院子里看个通透,跟没围院墙没差别。
如今刚到二月,天气虽然还有点寒冷,不过尖头村地处西南,天气较之北方暖和不少,村里很多人家院里种得桃、李、梨,光秃秃的果树已经开始发嫩芽。
一点点嫩苞芽在枝头随风晃动,倒有点春天即将到来的意味。
这会儿刚到早上九点钟左右,二月份是育苗、选苗、松土、垦地的季节,猫了好几个月冬的村民们,要开始下地干农活儿了。
很多人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干活儿,女人和老人就在家里做早饭,待到天亮之时,下地的男人们回来吃完早饭,又接着下地去干农活去。
于是这会儿村道上有不少村民,都扛着锄头、镰刀等等农具往地里走,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又显得无力。
经过长年的战乱,国家新建尚不稳定,大家都没啥钱粮,各个饿得黄皮寡瘦,穿着也都差不多,都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
无论大人孩子,脸上笑容很少,基本都是无精打采,精神萎靡,一副饿得快死的形象。
穆秀冬在历史书上看过关于这个时代的信息和照片,那时候只感叹一句活在这个时代的先辈们真可怜。
现在身处在其中,看见人们那些麻木无力的表情,想到这种饥饿的感觉要持续很多年,甚至更严重,她心里免不了生出一丝悲凉。
要是今年尖头村风调雨顺,庄稼作物都大丰收就好了,这样大家都能吃个饱饭,也不至于饿得浑身无力。
这个想法一落,她又感觉自己脑子里金光一闪,脑海里似乎有只金色的鲤鱼在游动,只是一秒钟的功夫鲤鱼便消失,她忽然发现前面路边不远处有个二十来寸大的麻布袋子。
她走过去,捡起布袋一看,发现里面是一整袋没去壳的小麦。
她抓起一把看了看,发现这些小麦颗粒饱满,个头极大,不像是这个年代小小颗粒,良莠不齐的麦子。
反而像现代改良过后的优良麦子品种,顿时有些惊奇,四处看了看,周围没有人,也不知道谁掉在了这里。
麻布袋里的麦子大概有两斤重,穆秀冬身无分文,也没存粮,既然不知道是何人落下的,她捡到了就算自己的,于是拎着麻布袋,直接去了孟家。
孟家的宅子,是典型的民国秦淮南方建筑,外面是朱瓦粉墙,里面雕楼画栋,修建的十分气派,老远看着就给人一种古老又充满文韵的感觉。
当年战乱之时,地处西南地界的尖头村位置十分偏僻,处于群山之中,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通往镇上,要想进入村里十分困难,于是整个尖头村没遭受到日军多少破坏,孟家大宅也就完好无损。
现在周团长带了两个营的兵力驻扎在大宅子里,里面三进大宅院都有卫兵把手。
穆秀冬走到孟家那狮子铜门前的时候,有两个穿军绿色军衣,戴红星军帽的解放军卫兵伸手拦住她,神情严肃道:“你是何人?里面是军事要地,闲杂人等不得入内,小孩子要玩去别的地方玩!”
穆秀冬虽然长相不错,瓜子脸儿,大眼睛,鼻梁高挺,樱嘴红唇,可她跟这时代大部分的人一样,缺吃少穿,长期营养不良,整个人长得瘦瘦巧巧,又因梳着两条老气的麻花辫儿,穿着颜色灰暗的斜襟补丁衣裳,明明已经十三岁了,整个人看着楞是像个十一二岁的小豆丁,门口的卫兵便把她当成村里的小孩子误入此地,出言撵她走。
“那个,我是来找周团长的。”穆秀冬摸了摸自己的鼻子,万分不好意思道:“我叫穆秀冬,我二伯母......”
后面的话她没说出口,门口的两个卫兵却是彼此交换了眼色,眼里都有些惊奇。
尖头村原本只是个三十多户的山里小村庄,自从1937年日军全面进攻中国开始,村里就陆陆续续地出现逃难到这里来的人。
经过十三年的变迁,如今的尖头村已经有八十多户人家,其中五十多户都是从外地逃难过来的。
建国两年后,这些逃难过来的人家开始联络战乱失联的家人亲朋,有那联系上的,又四处漂泊没处落脚的亲朋,便携着家眷来此投奔亲戚。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sspwk.me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