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wukan
本来,天命论是统治阶级制造的统治术,用来欺骗不懂科学的大众,让大学相信他们政权地位“授之于天”,从而屈从他们的统治和压迫。但是,久而久之谎言变成了事实,连他们也相信自己的确赋有“天命”。尤其西汉“天人感应”和东流谶纬学说的数百年宣传,似乎上天真正有眼,随时观察人间,预示一切,安排一切。此后,统治者和老百姓都在“听天由命”。平时安于现状,反正这一生上天已作好了安排,“命中八尺难求一丈”。而一但出现了特坏的征兆或特好的征兆,大家就特别害怕或兴奋。所以,统治者也就盼着有喜兆,即“祥瑞”出现,什么“嘉禾”、“芝草”、“灵禽”、“异兽”、“瑞云”、“五星联瑞”等等,有这些征兆,就大务宣传,普天同庆。而如果出现了他们自己宣传的不祥的征兆,如“长虹贯日”、日亏月蚀、流星成阵、苍鹰击殿、深潭冒水、地震、腥雨等等,统治者、老百姓都会惧怕,以为马上就会出现灾难。历史往往真是如此:国家不安宁了,统治者出问题了,也就会有各种自然灾害和各种怪异出现,此所谓“天怒人怨”。当然,年头乱了,也会流言四起,造谣者、制造混乱者逞机兴风作浪,许多迷信之说,也由这些唯恐天下不乱者制造出来。
隋唐之交,炀帝暴*,狼烟四起,天下大乱。翻开史书,灾疫和不祥征兆的记述就特别多。一方面是统治者荒yin无道,不管百姓死活,必然就产生各种天灾和。另一方面,农民起义者和李渊这样的欲取隋而代之者,也在故意制造舆论,制造混乱。什么“李花开,杨花败”的童谣,显然是李渊们为发动兵变、夺取杨氏的隋朝政权而编出来让小儿唱的;什么“江南杨花败,河北李花开,黎民争(贞)观快到来”的儿歌,是事后人们编出来好玩而已。如果说在李渊正待起兵时就有了这个征兆的民谣,贞观之年的到来还要好多年,当中还有李渊的武德十个年头呢。有的史书记载这个民谣时,说是李世民听到告诉李渊,鼓动父亲起兵的。如此说,“争(贞)观”一词如何能解释通呢。如果说隋灭后接着是“贞观”,李渊也准备用“贞观”年号取代隋炀帝的“大业”还可以说得通。可见,那个造谣的史书,谣也造得错谬可笑,为什么不好好编个谣呢?也不是太难的啊?
那时谣言多了,什么“李渊乘龙”,“龙飞晋阳”,李渊梦被“群蛆争食”,即“群趋争附”等等。但当时他世民是不到20岁的青年,每天随父争战,主要还是镇压农民起义军,经常杀人,血气方刚,他不大信那些非言、谶语。
贞观初年,如前文所述,女子得到相当的解放,大约有些看不惯的男人们又出来制造谣言,恰逢太白金星多次在白天出现。太白星,又称大明星、启明星、长庚星,即金星。它是人们所见星空中最亮的星,它在黄昏时出现在西边天际、黎明时出现在东方的天际。这两个时刻太阳都不大亮,晴朗的天空看到它是正常现象。然而,如果有人利用这种现象造谣,人们如不深想,就会相信这是反常现象。贞观初年时就有人利用这种现象造谣了,说:“这是阴阳反位,女皇帝要出世夺天下了”但是,当时唐太宗正值盛年,唐朝天下也如日东升,他仍不相信有哪个女皇帝能出来夺走他的天下。当时还有什么“北海出天子”,“刘将军当为天下之主”等等,谣言自相矛盾,他未去理会,谣言随之也就自消自灭了。
但是到贞观十七年(643年)时,这一年连续发生了众皇子争夺皇位,谋反之事。本来李世民年龄并不大,那年他才44岁,但皇子谋反,太子被废,新立太子李治又仁弱,他心里并不满意,又无好的继位人。这些事情整得他心力俱瘁,终日烦燥。
那些生事者见唐朝宫廷出现了严重的动荡,又跑出来制造谣言。仍然用太白星白天出现的“凶兆”,仍然说唐宫“女主当昌”。恰在此时,民间又流传着一本叫做《秘记》的书,专门收编一些预示吉凶的预言和迷信故事,其中有一句说:“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资治通鉴》,卷199,贞观二十二年六月。]这些耸人听闻的预言和神话,让李世民再也不能充耳不闻了,本来皇子们的不肖和争杀、叛乱已让他忧心忡忡了。如今又说:“女主武王”要出来夺取他的天下,于是他神经质了,他要保住李氏江山,绝不让外姓王吞食他的天下。对于“女王武王”他虽然不大相信,但他怕自己的儿子李治仁弱,斗不过那些性情桀骜的文臣武帅。他把自己麾下的功臣一一审视,凡认为儿子驾驭不了的大臣,都不惜寻找借口,杀而后已。
就在同年二月,李世民命在凌烟阁画24位功臣像,让后世不要忘记他们为大唐建树的功绩。但未出一个月,就杀掉了24功臣之一的侯君集,同时杀死李安俨、赵节、杜荷等多位大臣,不久,又杀了宰相刘洎,刘洎的才干可比之于魏征,劝谏太宗也恰如魏征。但是,李洎一无罪过,仅有人趁乱进谗,李世民未经任何调查就把他杀了。刘洎死后才两个月,24功臣之一的张亮明从高丽争战,尚不知为了什么事,就被李世民以谋反嫌疑杀死了。不久,被称之“忠悃过人”的老臣房玄龄辞他而去。
经过一阵乱杀,朝中就剩下他认为老实可靠的长孙无忌、李靖、程知节、李勣、褚遂良几个了。然而事情仍未完结,天下也未太平,那个《秘记》中要取代他李氏天下的“女主武王”仍在传言之中。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突然有人劾奏武卫将军李君羡图谋不轨。览罢奏章,他脑子里出现一个图景:那是在内廷的一个御宴上,君臣酒喝得很开心,太宗命各人以自己的小名为酒令。轮到李君羡,他说自己小名叫“五娘”,太宗听了大笑说:“何物女子,乃尔勇健”转念一想,李君羡的籍贯是四川武安县,又被封为武连县公,任职武卫将军,担任玄武门的守卫,小名又叫“武娘”(自我介绍幼时长的像个女孩,排行老伍,所以家里人为他取了个女孩名,四川百姓往往把俊美的女孩称娘)。他的身份中处处都是“武”(五也是武的同音),联系《秘记》中“女主武王”的谶语,认为就应在此人身上。于是先下令逐出京师,出为华州刺史,如今御史又告他图谋不轨,说有个叫原道信的人,自言已不食人间烟火,会术法,李君羡深敬信他,常常私下交往,鬼鬼祟祟,太宗就下令诛杀了他[《资治通鉴》,卷199,贞观二十二年六月。]。
把李君羡处以极刑,籍没其家之后,太宗心里的疑团仍不得解,随后便悄悄地去问太史令(太史监的长官,负责观测天象、编修历法)李淳风:“秘记所言,是真是假?”李淳风神秘地回答:“臣仰观天象,俯察历数,此人已在陛下宫中,自今日始,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陛下子孙,将被她杀害殆尽。”并且挑明“她就是陛下的亲属。”太宗听后大惊道:“朕如休采尽杀宫中可疑的人,应该可以避免祸恶发生吧?”李淳风回答:“天数已定,是无法违背的。真要杀起来,有王者命运的是杀不了的,而那些无辜的人却遭了殃。况且再过三十年,这人已很老了。人老了会变得仁慈,陛下的天下虽被她夺去了,但陛下的子孙会少受其害。今日如果真的杀了她,必将又会有人代替她,而代替者三十年后正当盛年,就将越发怨毒,那时陛下的子孙想逃脱一个也是困难的了”太宗听李淳风这么一说,只好不再提这件事[《资治通鉴》,卷199,贞观二十二年“庚寅”;《新唐书》,卷204,《列传》,卷129,《李淳风传》。]。
这些神奇而戏剧化的记述,与后来发生的事实正相符,很明显是后人的编造,不会是历史的真实。如果李淳风真的算出来了,后宫里姓武的妻妾才人等,一下子就可以推导出是武则天来,以唐太宗的性格和作风,李淳风再怎么吓唬他,什么杀了还会有一个更厉害的生出来,他也不会听的,他一定会率先杀死30年后夺他天下的武氏女人,那个武卫将军李君羡是在滑稽的玩笑中就被他杀掉了。一个将军难道就比不上一个小小妃嫔宫女吗?如果真有天命,李君羡也在天命之中,既然天命难违,李君羡也是杀不得的,也只能“听天由命”,认其自然,反正天命都已安排好了,又去主动干预、杀人做什么呢?
许多文艺性的作品,或说自己的史学著作如何真实的作者,既写了李淳风与唐太宗的对话,仍觉不过瘾,接着又去写唐太宗找到了武则天,要向她开刀了。
于是,多种作品(这里不包括历史小说)的作者根据自己想象,编出了各种不同的情节来。有的描述:太宗命武则天同他下棋,幕后埋伏了甲兵刀斧手,以掷杯为号杀武则天。后来杯子掷出被武则天接住了,武则天又假意夺剑自杀,又亲自掷杯引出甲兵武士。太宗同情她、佩服她,最终承认自己错了,表示永远也不杀她,还“彻夜翻腾,前嫌尽释,和好如初”。
有的作品这样描述:唐太宗在近乎弥留的状态下,下决心杀死武则天,为大唐江山除此一害。武则天同李治一同到得太宗的病榻前,唐太宗与武则天的对话主要围绕着临幸问题,唐太宗表示故意未曾施恩于她,所以武则天必然恨他,恨他所以要杀她。而武则天极力表示皇帝对她施以重恩,临幸哪怕只有一次,也令她终生受用不尽,以此逃避被杀。最后,太宗还是要杀她,她说等皇帝“龙驭上殡(应是宾——引者),臣妾宁愿在柩前自尽,以身殉主”但太宗不同意,让她马上就死。于是她马上行动,去投缳自尽。武则天的行为又便太宗不忍,于是有了令她落发为尼,到感业寺出家的结局。
即使是编写小说故事,也要符合情节逻辑发展。首先,事实上不会有李淳风的那些惊心动魂的预言。如果安排了那个预言情节,太宗又相信了那些预言,那么杀了一个武则天还会再生出个更厉害的来,就会把太宗的子孙杀绝,那太宗就不再敢杀武则天。什么埋伏刀斧武士之类,杀一个小小女子,哪用得这般兴师动众和密谋策划。
既然《资治通鉴》这般正史上也言之凿凿,大写《秘记》之事,可能历史有点传说,也多属事后的编排,不会在太宗晚年就出现。即使当时就有此传言,也不会那么具体、生动。否则,太宗绝不会放过武则天的。当时的朝廷斗争是十分残酷的,历代皇帝为保住一姓社稷,往往大杀臣子;父子、兄弟相残的事也屡见不鲜。武则天在宫中那么多年,耳闻目睹那些血腥的事实,肯定让她心惊胆寒。从唐太宗大杀功臣、皇子们互杀争夺皇权的事实,给她很多启示。后来她当政后也学会了这么做,而且比唐太宗还要残忍。但是,《秘记》谣传时她只是一个小才人,她无依无靠,生命孱孱。如果真有史书凿凿叙述的那般具体和耸人听闻,武则天是难逃劫数的。
唐太宗与他的兄弟们相比是个强者,在夺取皇位承继斗争取得胜利。唐王朝在他的统驭下,立下了牢固的根基。中国历史也给他很高地位,“贞观之治”也是历史事实,他不愧为一代明君。
而李治在李世民的诸子中却是个弱者,因为弱他不敢与兄弟们争帝位,而帝位却由他坐上去。历史和李世民开了个很大的玩笑,但历史本身却是认真的演进:弱者太弱,当不了家就必然有强者补充、取代,这不给了武则天机会。武则天既不姓他,又不是男人,但她却是有资格当皇帝的强者。两强相抗勇者胜,何况武则天本就是强者呢。因此,历史是认真的,客观规律也是如此的,历史的正确选择也是如此。如果李治像父亲一样的强,怕是没有武则天当皇帝的份了,怕是连皇帝的妻子都当不成,因为连老皇帝太宗都没有真正让她做妻子,只让她做了十几年的侍女。
唐太宗不想让历史开他的玩笑,所以他便认真地培养儿子、严格地选拔他的接替人,期望下一代再出个李世民,子子孙孙都像他一样强,李氏江山就可以万年不替了。
立嫡玄长是我国立皇储的家法,这么做就是省得皇子间火拼,老2、老三靠边站,你既然不先出生,就让哥哥做皇帝。然而唐太宗自已都是老2,他却是杀了哥哥和弟弟,硬是夺个皇帝位做。因此,唐太宗选皇储是要个强才,如果能把老大培养成强者和勇者,就更好、更顺理成章了。然而事实偏不按他想的做,他的长子、次子都很差,甚至很坏、无恶而不为,出了格的不肖之子。
长孙皇后是一位让太宗、让诸臣们敬佩的皇后,他为太宗生了承乾、李泰、李治三个儿子。李世民心得意满,对三个儿都很疼爱。承乾7岁时太宗即位,按照礼法,把承乾立为皇太子。
承乾刚为太子时聪慧过人,太宗看到后继有人,十分喜爱他。为他配备最好的老师和辅佐,精心教导、帮着他做好太子。为高祖守孝期间,他让太子处理政务,锻炼太子的能力。太宗每次出京,就让太子监国,好像好的都满好。于是,太宗就在朝廷群臣面前表扬他,树立他的威信。便承乾长大后,却越来越堕落,喜好声色游猎,净做些缺德胡闹的坏事。他私养罪犯,让他们偷盗百姓的牛马,在东宫制造特大的炉鼎,烹煮后大吃大闹。他依照突厥人建穹庐,让手下人都穿突厥服;他还扮演突厥王的丧礼,自己直挺挺的躺在地上,众人围着号哭、奔跑、用刀割破脸。他率领猎队横冲直闯,破坏农田,挠害民生。他作风糜烂,还私养娈童,狎昵放荡等等不一而足。
太宗派来的东宫的教导者孔颖达、于志宁、张玄素等都是当代的硕儒。他们对太子百般劝谏,承乾表面很恭敬,背后去暗害。张玄素苦心劝谏,太子派人蒙面堵着他打个半死;于志宁劝谏更惹他恼怒,便派人潜入于的家暗杀他。
太宗的二儿子李泰已封魏王,是个阴险而有心计者。他见哥哥失德,已被父亲厌恶了,就自立德名博得父宠,以谋东宫太子位。他假意屈尊下士,招揽人才,以供谋位之使。李世民见魏王泰喜爱文学、礼贤下士,果然很高兴。贞观十二年,他网罗的文士们让他编写《括地志》,一方面大量聚集力量,另一方面以此取得太宗的好感,在朝中造成声望。他们的举措成功了,贞观十五年《括地志》完成,呈献给太宗,太宗十分欣喜,给了大量奖赏,每月给李泰的钱物,大大超过了东宫,还让他移居武德殿,直到魏征、褚遂良上疏劝谏,太宗才停止再拔高魏王之举。
魏王既立定争夺储君的主意,便抓紧进行,把附马都尉柴令武、房玄龄之子房遗爱、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拉入魏王幕。这些人都在暗中结交朝臣、行贿、准备逼迫太宗立李泰为太子。
承乾明知李泰在做夺储的勾当,但自己的恶习难改,仍然胡闹下去。还对周围的人说“我当太子后就随心所欲,谁敢劝谏我就杀谁,杀他个五百人,就没有再敢劝谏了”
夺太子位就是夺天下位。既然战幕已拉开,宫中大臣必然也有所倾向,站到太子这边的也有一批人,如太宗庶弟汉王元昌、吏部尚书侯君集、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附马都慰杜荷等,都被太子收买,打算谋反,直接向太宗逼夺帝位。
李泰和承乾尚未发动,太宗第七子、齐王祐却率先造反。这因为李祐的性格和所作所为极像太子承乾,太宗知道后要把他交刑部处治。所以他首先公开传檄起兵造反。贞观十七年三日,太宗派兵部尚书李世勣等率九州之兵讨伐很快便镇压了李祐的反叛。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sspwk.me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