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勿看(2 / 2)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接下去,那是调露元年(679年)五月发生的事,明崇俨自洛阳赴京师办事,路途中“为盗所杀”[《资治通鉴》,卷202,调露元年五月。]。天皇、天后又惊又怒,令三司查究凶手,抓了不少嫌疑人,就是查不出真凶。高宗曾想让人司把可谦者杀死,为刑部部中郑仁恭劝止。查案期间武后心中纳闷,但并未怀疑到太子身上。

又过一段,武后命太子李贤去洛阳随驾,李贤更加害怕了,以为是武则天要处理他了,因此他迟迟不肯动身。果然疑心生出暗鬼来,这次他前往东都真就出了大事。或者是他心中有鬼神情不宁,让武则天看出破绽来;或者是武则天在长安本就有人监督太子;或者听到《摘瓜歌》及太子的行为后,武则天派人进行的暗访。不管是什么原因,李贤的所有事都一下子被揭露。

史书记载,李贤的败露先从他和户奴赵道生等狎昵的事开始的。史书上说:“太子颇好声色,与户奴赵道生等押昵,多赐之金帛,司议郎韦承庆上书谏,不听。天后使人告其事。诏薛元超、裴炎与御史大夫高智周等杂鞫之,于东宫马坊得皂甲娄百领,以为反具;道生又款称太子使道生杀崇俨。”[《资治通鉴》,卷202,永隆元年八月。]

这简短的记述概括了好些事件,概括了案子处理的过程。其过程是:武则天首先发现了太子狎昵男宠胡作非为的事,便告知了高宗。当即追问太子的宫臣,太子在东宫监国时行为到底如休,太子的那些属虑不敢再隐瞒,便把他那些坏事,尤其是狎昵男宠的恶行详细告诉了高宗和武后。然后由高宗下诏,派薛元超等人去查办这件事。不仅查出了太子在长安的一系列沉湎声色的恶行,又在太子*里搜出了数百套武器甲胄。而在审问众从犯时,那个赵道生还交待了是太子派他杀了明崇俨。

杀人、谋反,人证、物证全在。按照大唐法律和宫中的家法,“太子不德与庶子谋嫡并弃之。就是说对德行欠佳或庶子阴谋夺嫡,都要被废。如今李贤既不德,还杀了唐室命官,并且阴谋反叛,罪大了。

病重的高宗得李贤杀人、谋反的事,他几乎承不住这个打击。不管李贤认为他是哪个母亲的儿子,但他都是自己的儿子。他偏爱这个聪明机智、身体强壮的儿子,由李贤接替他的皇位,他死也能瞑目了。他看出武后处理这件事的情绪是不想放过李贤的,但是他不能让李贤死。所以,他只好拖着病重的身子去找皇后。

他看到皇后因过份气急而泛红的脸,迟疑地说:“真的没想到……但是,你打算怎么处置贤儿?”武后看着重病的李治,也有些迟虑,但还是坚定地说:“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救也”高宗以为皇后要处死太子,激动地说:“但,但是贤儿是你的儿子啊”武后知道了丈夫的意思后说:“你不必说了,诏书按照我的意思派人起草了,李贤将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他从此不再是太子,也不再是我的儿子了……”,武后说地这里已是泪流满面,接着说:“从小咱们那么爱他,赚了个谋反的结果,现在不加惩罚,以后会怎么样?后世又怎样看待我们”

八月甲子,诏书下达:太子贤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从此,一个聪明机智,满可继位的李贤,因纵情放欲被押解囚于蜀地巴州,再敢没能离开那闷热潮湿的地方。直到他32岁死在那里,又到神龙二年(706年),又重开墓室,迁回长安,安葬于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陪伴着他地下的父亲和母亲。唐中宗追封他为章怀太子,他的陵墓也被称为章怀太子墓。

在李贤被押回长安,离开洛阳那天,同他一起纵欲的党羽,全被斩杀。最先被拉出问斩的,是李贤变成宠爱的那个户奴赵道生。

在太子*起出的那数百套兵器,尽数运到洛阳的洛河南天津桥边焚毁[《唐会要?储君》,卷第42页。]。这是烧给老百姓看的,也是烧给那些敢于企图谋反的人看的。

太子洗马刘讷言为李贤特撰的《俳谐集》也被搜了出来。太宗一见怒发冲冠地说:“以六经教人,犹恐不化,乃进俳谐鄙说,岂辅导之意也”于是把刘讷言流放到海南岛最南端的振州。高政向李贤散布谣言,鼓动他仇视皇后,罪不容诛,但造谣蛊惑毕竟不犯死刑,加上他是皇亲国戚,高宗就把个交给其父、高士廉之子高真行管教。而高真行一怒之下,用私刑把高政弄死。而且杀得特别惨烈:高政刚进门,高真行把早已准备好佩刀刺进喉咙里,因他在左卫将军,刀法一定很好的。高政的伯父户部侍郎高审行也拿刀剌他的肚子;高政的侄子毕竟年轻力大,跑上前把他头砍下来,气得直扔到大路上。高宗听了这件事很生气,把高真行贬为睦州刺史,高审行贬为渝州刺史[《资治通鉴》,卷202,永隆元年八月。]。

那些未获罪的太子*属官们,一个个高兴得手舞足蹈,唯右庶子李义琰引咎哭泣,认为太子遭到如此下场,全是自己的责任,被时人美誉。

被守旧大臣期望的太子贤,却让当今皇上和皇后废掉了,当时谁的心里都不好受。然而,那些守旧的大臣们却又对准武则天大加议论。以为是她故意捏造太子的犯罪事实,废太子,为她的取得执政权搬开拦路石。唯有薛元超、裴炎等人无话可说。因为太子案由他们一手办下,太子的无德等情确是实情,内幕清楚。

武则天一直遭到非议,她已经习惯了被人议论,既无所谓,也无可奈。为缓和一下气氛,也是安慰病重的高宗,她上表高宗,免除了杞王李上金和鄱阳王李素节的罪行,以上金为沔州刺史,素节为岳州史。(李上金是后宫杨氏所生,封杞王,后因犯罪被免官,禁于澧州。李素节是萧淑妃生,幼时为高宗喜爱封雍王,后淑妃失宠,被贬为申州刺史,降封鄱阳郡王,软禁于袁州。)义阳、宣城二公主被武后指婚给下级卫士官,也被放于外地。武后也请高宗下诏召回,封给官职。如此一做,议论稍为平息。

在废弃李贤的第二天,即永隆元年(680年)八月乙丑日,立英王李哲为皇太子(即位时改李哲为李显),改调露年号为永隆,太赦天下。阴谋和恐怖的血腥。

自李贤被废,立李哲为太子后,唐廷的暂告停息。此后,高宗皇帝又活过三年零四个月的最后时光。

这三年发生在唐宫和李治家庭间的较大事情,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小女儿太平公主出嫁。太平公主生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到开耀元年(681年)七月嫁人,她是十七周岁。太平公主的性格同二哥李贤相近,但她更似母亲,酷似母亲武则天。她自幼聪明敏锐,学习经史过目成诵,年龄少长就多谋善断。她活泼开朗、大大方方,敢想敢为,不愿受人约束。

因唐朝风气开放,加上武则天的关系,太平公主幼年便得到了与王子们相同的受教育权力。她的封邑也不菲薄,与她的四哥相王李旦相同。武则天对她的五个子女,最喜爱的是二儿子李贤和小女儿太平公主。她是武则天唯一的女儿,在子女中年又最小,女孩子在母亲身边的机会多,受母亲的影响大,而对母亲也就更体贴、理解和慰藉。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在吐蕃逝世,吐蕃仍想与唐续亲,不远万里派来使者,请求唐庭把太平公主远嫁吐蕃。高宗和武后自然不愿将唯一的爱女远嫁,然而唐廷与吐蕃的关系时好时坏,吐蕃要求娶唐朝公主以和亲,理由堂堂正正,不好拒绝。最终想了一个拒婚的办法:武则天自接见了吐蕃求婚使者,告诉他们,太平公主的外祖母太原王妃在七年前去世时,太平公主为报答外祖母的慈恩,已入道观为道士,立誓不再嫁人。为让吐蕃使者相信,武后下令把公主府第改筑为太平观,同时还把高祖第十子,于咸亨三年死去的元礼王王府改建为女观,也命名为太平女观,让公主搬进去住,命为观主。因属改造建筑,工程不大,立马完成。吐蕃使者见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向唐廷告辞,回国复命[事见《资治通鉴》,卷202,开耀元年五月。]。

旧时十六七岁的女子是出嫁年龄了,闺秀女儿的婚姻全听父母的,本人既不能自主,也羞于启齿,而太平公主所为也非一般女儿。当她思嫁时,她穿上武官官服,头戴巾帻,身穿紫袍,腰系玉带,边歌边舞来到父母面前,如同男官一般向父母行大礼。天皇、天后见了大笑不止。武后问:“儿非武官,何著此服饰?”公主娇笑着说:“何妨转赐驸马?”高宗和武后听了,知道了女儿的心意,就为太平公主择配。

武后便让内外命妇留心,为公主选个好婿,时过不久便选出了合适的人家,乃三品光禄卿薛家。祖籍山西汾阴,光禄卿曜娶太宗女城阳公主,其子薛绍是高宗的外甥,与太平公主是姑表兄妹。门当户对,亲上加亲,薛绍其人也英俊潇洒,与太平公主甚是匹配。

但是议婚时却出了个波折。薛绍的哥哥薛顗以为太平公主是武后的独生女,宠得厉害,怕是不相和睦。薛绍也有此感,便同户部郎中克构商量这件婚事。克构说:“皇帝的外甥娶皇帝的女儿,这是国和家的事了,只要恭谨行事,没有什么毛病但谚语云:‘娶妇得公主,无事取官府。’是令人畏惧的事啊”

这件事传到了武则天的耳朵里,心说:我就这么个宝贝女儿,下嫁你薛家,还排三挑四,真不知好歹便也传出话去:“薛顗的妻萧氏和他弟弟薛顼的妻成氏都是平民百姓,我的女儿怎能与田舍女做妯娌”此话一出,薛家就紧张起来了,赶紧如背家谱一样,找到媒人向武则天小心说:“皇后应该知道啊:萧氏是萧的侄孙,萧子萧锐娶的前皇太宗女襄城公主啊成氏祖也是前朝的贵族呢,太平公主怎么会同平民百姓结亲呢。”武则天听了微笑着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只要他薛顗不挑我就成了。他就真是个田舍郎,只要人好,我也不去管他们的,祖宗八代再高贵又有何用啊”[事见《资治通鉴》,卷202,开耀元年七月。]

婚事既定,择日成礼。同年七月初八,太平公主出嫁。皇帝的女儿、皇后的独生女儿出嫁,自是婚礼盛况空前,武则天自从高宗颁行《十二事》之后,生活起居刻意节俭,但女儿出嫁,又想慰籍病中的高宗,因此婚礼特盛。据史书上说,自兴安门至宣阳坊,张灯结彩,日夜喧阗,燎炬相属,就连路面两边的槐树多被燎炬烤焦而死了。这种记载自然是非常夸张,不知当时的婚礼仪式,用的是什么“燎炬”,能把活树烤死,怕是难以考为信史的。

女儿出嫁之礼隆重,百官称贺,确让高宗兴奋一番。但婚礼上的几日应酬,也让他为之劳累;天后是个爱热闹的人,她为女儿的婚仪操办,与内外命妇一起临床庆宴,一时对高宗照护不到。因此,婚礼过后,高宗又病倒了。

武后细心地照料他,朝中的政事她全部包下来了,特别重要的办好后告诉一下,高宗也懒得听了。政事之暇,武后赶紧回后殿陪伴丈夫,亲自侍奉药物汤水,希望高宗能多活几年。

武后陪着高宗,高宗精神稍好一点,就同他慢慢地聊天,对高宗的提议,她也尽量去做,满足丈夫的一切要求。高宗说,哲儿的事为他多做一点,他的儿子重照满月了,就立为皇太孙吧。武后马上同意,在朝堂上代高宗宣布,百官也都同意了。过了几天,高宗又要为了这个刚出生一个月的皇太孙置府署和官属。武后也想满足他的要求,当询问吏部时,郎中王方庆对曰:“恶惠帝和齐武帝都曾立过皇太孙,但是皇太子的官属同作皇太孙的官属的,没有太子在东宫而另立个太孙宫府而先例啊。”武后把这话向高宗说了。不料高宗竟发急了,说:“难道我死了还不行吗”其实,“三王不相袭礼”,即不能让祖、父、孙三代王并列在一起同有属官,高宗是清楚的。如今,他非要违背规制,为皇太孙李重照置府衙和属官,武则天心里是明白其中意思的,高宗是想把李家天下一直安排下去,使之代代相传,永久不替,或者也有防备武则天的意思。但是,由于不合礼制,才作罢。

高宗身体愈来愈坏了,他已无法从床上坐起,全身疼痛,眩晕得眼睛近乎失明,御医们束手无策。他已知道命之将尽了。但奇怪的是,一生平庸的高宗,越是在这日薄西山之时,越是萌发出一些极为古怪地想法。前些天非要为孙子设个衙门、弄一群官员陪伴,因不合礼制停止了。便生了好大气,还要为那个刚过满月不几天的婴儿先封一群师傅放着,官员们同意了,他自己又说:“算了,这么样也是非合礼法的。”现在,他又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让武后找大臣们商量,他要去遍封五岳,而先封嵩山。武则天温婉地劝他,说他的身体不允许,等病好了再去。但他就是不同意,即使身体如何不允许,她要去嵩山,唯有去了嵩山他才能死而无憾

武则天又把他的想法找大臣商量,大臣们感到愕然,以为是武则天要去的。但大家一想不对,武后既提出封泰山,泰山为五岳至尊,她不会再去封嵩山,这和她和性格不符。再说高宗身体这么差,已很长时间不上朝了,武则天为朝中诸事及高宗的身体状况,她不会在此时去嵩山。但不管是谁的主意,这时也不能再去嵩山山封禅。于是,监察御史李善感上疏说:“陛下封泰山,告太平,致群瑞,与三皇五帝比隆矣。数年以来,菽粟不稔,饿殍相望,四夷交侵,兵车岁驾;陛下宜恭默思道以禳灾谴,乃更广营宫室,劳役不休,天下莫不失望。臣忝备国家耳目,窃以其为忧”[《资治通鉴》,卷203,永淳元年五月。]

这是一道十分严厉、尖锐的奏折。在封建制度下,这样的奏折是少见的。奏折揭示了现实的灾害,并把灾害的发生归于朝廷的征战和劳役,直说天下都感到失望,让皇帝闭门思过,觉得遭到灾难的谴责。所以,史书评价是自褚遂良死后的二十年来,没有人敢这么说话。称这个奏折是“凤鸣朝阳”。

[www.bxwxbook.com]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sspwk.me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