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吹’俏了(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50.‘一风吹’俏了

当时,在磨面房帮助干活的是刚从部队回来的复员军人王炳灿。王炳灿是个能人,他虽然回来时间不长,但他的精明已是众人皆知了。王炳灿赶忙说:“咋不能?”他接着说:“马伯,你要多白吧?”

马天成站住了,说:“这不是‘一风吹’么?”

王炳灿说:“是‘一风吹’,不过,我有办法。”

马天成笑了,说:“你有啥办法?”

王炳灿说:“我试了。要想白,多垫两层缅箩,多磨几遍,要多白有多白。”

马天成笑了,说:“就这么简单?”

王炳灿说:“这就看是谁干了。我干,就这么简单。”

于是,马天成说:“那你就给我磨吧,别可惜粮食,要最白的。你给我磨一百斤。”

王炳灿说:“我在书上看了,细面有三种:75,65,50的。你要哪一种?”

马天成用赞赏的目光看了看他,说:“那就要50的吧。要白,要筋道。你给我五斤装一袋。”

王炳灿马:说:“我知道了,要小袋。”

马天成往外走了两步,又折回身来说:“炳灿,好好干吧。以后,这一摊就交给你了。”

后来,就是用这种普通的小钢磨改造后磨出来的细白面,有一袋送到了当时的省委副书记老秋的家里,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都是小小不言的。那时全国还都在吃85面,即使是省委书记,也还从没吃过这种像雪一样白的50粉。

就在那年春节,老秋家包饺子用了马家堡的小袋白面,那面的确白,也筋道。老秋吃了大加赞赏。过罢年,刚好省里进了两套大型的磨面设备,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时期。机械设备是由省里统一调拨的。在分配指标的时候,老秋想到了马家堡。于是,老秋大笔一挥,就把其中的一套批给了马家堡。在那个时期,设备批给你或批给他,是没有分别的,只要是集体就行。那套设备价值百万,可马家堡却一分钱也没有花……

当那套设备运到马家堡的时候,一开始,马天成也并没多看重。就觉得磨面房大了一些而已,可以磨多遍面了。可是,到了第二年的冬天,村里的会计的一句话竞把他说愣了。

会计说:“我把数字打出来了。就今年,咱那个磨面房。钱挣了四十七万。还余了十五万斤款子。”

马天成愣住了。他怔怔地说:“多少?你是不是算错了?”

会计老德说:“没有错,四十七万。”

马天成又问了一遍:“多少?”

老德说:“四十七万。”

那时候,四十七万是一个巨大的数目!连马天成也没想到一个磨面房会挣这么大的数儿,那不就是“多遍面”么?!然而,能磨“多遍面”的,在整个颍平县,他们却是独此一冢。后来马天成不再吭声了,他一句话也不说,就那么沉默了很久很久。后来他说:“这个数字,要保密。”

那年冬天,马天成作出了一个让人无法想像的决定,那是个大手笔!

就在快到年关的时候,马天成让面粉厂赶制了一万包小袋精粉,再加上别的礼物,分别派出了七个小组,前去“慰问”那些与马家堡有关联的“方方面面”。“方方面面”在这里成了一个个人物的代名词,那是一个由马天成开列的长长的名单。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sspwk.me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