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章(1 /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大伯忆祖的故事(一)

忆祖十七岁那年,身高一米八,生得是剑眉星目、丰神俊朗。加之武心家境宽裕,打小就把忆祖送了城中的学堂。穿着中学生制服的忆祖俨然成了阜阳城中最挑眼的少年郞。

柳四姑娘现在不叫柳四姑娘了,人们见了,都会客气的称一声,李太太。熟悉的人,会喊一声“李家嫂子”。

虽然武心经营杂货铺发了点财,夫妻俩个仍然保持着多年省吃俭用的简朴生活习惯。家里从来没用过丫环老妈子,所有的孩子,都是李太太一针一钱一粥一饭亲手养大的。

由于开了两家分铺,不得已,用了两个伙计,武心仍然天明即起,入夜不归,事事亲力亲为,日夜忙活在店里。

遇到难民或是有急难需要帮助的人,武心也从来没叫人空手出门过。

因此,夫妇俩在阜阳城的声誉鹊起。

眼看着日子越过越好,孩子们越来越大,李太太日日存了段心事,夜夜对灯发愁。

武心不用问妻子,同甘共苦了这么些年,这个太太的心事,武心多少还是猜得到的。只是这段心事,自己也解决不了。问也无用,不问也罢。

李太太的心事,不为别的,眼看孩子们一天比一天大了。快到对亲事的年龄了,可是,虽然近年来靠着夫妇俩个,没白没黑地做,口省肚挪地攒,挣下了这么个温饱的家业,在阜阳城也算得上是个殷实人家了。

但武心夫妇毕竟是做小生意起家的,不比那些“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老阜阳城真正的世族大家,虽说武心祖上,也出过将军、翰林,在山东地界也不是没有名望人家,可来到阜阳后,却是一介平民,往事亦矣,阜阳城的那些大家们如何会放在眼里。

李太太惦记的这些世族大家,即为著名的“阜阳八大家”。

这八大家不但在阜阳城里,有几进几出的大宅深院,在乡间广有肥沃良田,甚至在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工商等各个方面,都广有人脉与特权。

从前明,到民国,历来阜阳任地方官吏的,哪个不与这些世族相交?哪个不对这些世族另眼相看?

由于“阜阳八大家”世代相传,在阜阳城人丁兴旺,尤以张、李、王、刘这四姓的人居多,有“八张九李王十家”之说。

但李太太想的可不是有这些姓氏的平民,而是那些真正诗礼传家,钟鼎玉食之族。

这“阜阳八大家”分别是:

第一家:张家。

是明末,天启年间任兵部尚书(负责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的张鹤鸣(达野)的后世族人。关于张大人,阜阳广有流传“金头御葬,五门出棺”的传说。

张氏一族在明清,两代,出了不少大官。如明代的张光继、张鹤腾,清代的张琦等。张姓在城内的张家胡同修了张氏宗祠。

八大家的“张”,人称“司马张”。

第二家:李家。

指的是在明朝成化年间任监察御使李葵、天启年间任户部尚书李白的李家。

李姓中过进士,作过大官的,在明朝有李葵、李增、李学礼、李荐侠、李贞、李白、李虚白等七人,在清朝有李文煌、李敏孙、李绅文、李祖旦等四人。

李姓在南门里修了李姓宗祠。此外,在清朝二百多年间还出了不少秀才、举人。

这支李姓的家族,便是八大家中的“李”家,人称“都堂李”。

第三家:王家。

指的是明朝当过浙江按察司的王谟,当过云南布政使的王之屏,当过四川布政使的王道增,清朝初年中过进士当过号称“清官”的王公楷及顺治年间中过进士王期远的王家。

其后,二百多年间,举人、秀才不计其数。还有在清朝末年当过四川、云南几任知县,后提升道台,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当政时期任过凤阳大关督办的王羽人。一九0四年,是自隋、唐以来开科举士的最后一年,这年又出了一个翰林王震昌。在北伐战争前,王羽人之子王普又当上了安徽省长、二十七军军长,其侄王平皆当上长江舰队少将怀念。

这家姓王的因之显赫一时。

王氏宗祠在今迎熏街,这便是八大家中的“王”家。

第四家:刘家。

指的是明朝末年刘九光的后辈及宗族。

刘九光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官为广西布政使(二品)其孙刘体仁,清顺治年间进士,官为刑部主事员外郎。辞官后,在颍州西湖建别墅,并建一座藏书楼,藏书两万卷。刘体仁擅长诗词,是清初有名诗人,与王渔洋相往还,著有《七颂堂集》。

这个刘氏家族,自清以来,功名不绝。有顺治年间中过进士的刘壮国、刘搢;康熙年间中过进士的刘淑因、刘凡等,这便是八大家中的刘家,人称“太丘刘”。

第五家:鹿家。

指的是明朝天启年间中过进士的鹿献阳,以及清康熙年间中过进士后累官至河南巡抚鹿佑的家族。

鹿佑这位封疆大吏在修黄河干堤的河口时,坚决保住了傅家大路。他宁可让河水在他治黄区域的河南泛滥,也不让颍州受灾。对此,家乡人民称赞不已。其后辈鹿启烈于道光年间任过湖北知县。

鹿氏家族中,也出了一些举人、秀才。鹿氏守祠修的很有气魄,祠址在阜阳地区医院南边。鹿氏家族便是八大家中的“鹿”家。

第六家:宁家。

宁姓在颍州定居有六百年之久。

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了他侄儿建文的天下,年号定永乐。宁氏先祖宁宽,追随燕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封为“世袭罔替与国同休”的指挥官(二品),永镇颍州。“世袭罔替”即子孙接替,级别不降;“与国同休”即与明朝共丰存亡。指挥职位由长门代代继承。其他支派中,在明万历年间出了个宁中立,进士出身,官居尚宝承(二品)。其子宁予庆官居户部员外郎;其孙宁诰,清顺治已亥进士;其曾孙宁世簪,康熙年间翰林,官翰林院编修,曾奉康熙之命任册封琉球国王的钦差使臣;宁世藻,康熙年间进士,官至太平府教授,一连五代高官。

宁氏宗祠在大隅首东。宁姓人丁颇众,旧有“宁半城”之称。

明、清两代进士、秀才及府县官吏代不泛人。

宁氏大门门联“科名高北斗,家世本西清”。这便是八大家中的“宁”家。

第七家:连家。

连姓在颍州有三百多年历史。其功名官爵没有前六姓显赫。清雍正年间出了个武举连际成。乾隆年间出了个举人连斗山,他是个在学术上有成就的大儒,曾任江宁府学训导,著有《周易辩画》四十卷。

连姓是阜阳诗书门第,田连阡陌的大族。

连氏宗祠座落郭家家胡同(今地区公安处),祠中有地四十顷。作为救济穷苦的连姓宗族的义田。这便是八在家中的“连”姓家。

第八家:储家。

储姓为阜阳最久的世族之一。明朝弘治年间出了个进士,官居河南道坚察的储珊。储姓族人多住在城东十里井和城西西湖以西、程集以东一带地方。储姓有功名及做官的不多,仅道光年间出了个举人储殿卿,因而政治地位比其他七姓稍低。储姓宗祠在文德街北头(今第四粮站)。不少人在推算阜阳八大家时而忽略了储姓其实储姓世居颍州七百年之久,字派(传宗接代的字派)至今不乱,仍保留世族大家的遗风。

眼看忆祖都十七岁了,该到定亲的年龄了,至今没有阜城望族来吹风。虽然有几个上门说亲事的,不是周边的生意人家,就是八大家没落的旁支远房,李太太又都不满意。高不成低不就,这不是要把孩子耽搁了吗?

最新通知

网址已经更换, 最新网址是:sspwk.me 关于解决UC浏览器转码章节混乱, 请尽可能不要用UC浏览器访问本站,推荐下载火狐浏览器, 请重新添加网址到浏览器书签里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